中新经纬5月24日题:“专精特新”为何是中国制造必由之路?作者焦新望中制智库理事长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到年,是中国制造业利用全球化机遇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今天这样的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中美摩擦、俄乌冲突“三大冲击”。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制造业整体面临着一个巨大问号:“中国制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或许,从经济数据中已有了部分答案。以最近一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来看,年1—4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6%,而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4.0%。当疫情来临、全球产业链断裂的时候,中国较早控制疫情并复产复工,当时全球抗疫主要物资都“MadeinChina”,中国制造业储备和协调能力显示了巨大优势。然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何保供应链、保制造业企业、保就业,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世界工厂地位,需要认真拿出应对之策。一方面,我们庆幸有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思考当下的挑战。未来的全球化会不会变成逆全球化或者半球化?这对中国的制造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下,可以说中美贸易摩擦,真正摩擦的不是贸易、不是关税,实际上是高新技术制造、高端制造。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给我们警示,国际环境并非和平安全,要确保国家安全,需要自身强大,成为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要成为军事强国,就更要重视、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中国制造”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该怎么定位?处在什么方位、什么阶段?关于这个问题,用两句最核心的话:中国制造业“大而有韧性”;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跃升阶段。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在全球获得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门类齐全。中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个中类、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有完整传统制造产业链,全链制造且有一定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点上,印度、越南可能和我们没法比。二是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产业和市场有纵深,有回旋余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达4亿,超过了美国人口,中国消费环境也是全球第一。通过电商,基本建成了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消费环境也处在世界前列,购物有京东、淘宝,物流有顺丰,支付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hn.com/jbzl/1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