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脊髓炎疾病 >> 疾病病因 >> 正文

15万儿科医生消失背后,万中国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2-7 10:34:18
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我们科室建立到现在为止是4年,

4年辞职4个医生。

想要招一些年轻的大夫、年轻的医生,

真的好难。

他们科室只有两个名额,有6个人来报名;

我的这个科室有8个名额,只有1个人来报名。

在《人间世》第8集里,ICU儿科主任朱晓东用寥寥数语,告诉我们一个骇人的真相:比孩子看病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正在消失……就在他说话间,已经又走了一名医生。这个医生,能力出众,在医生和患者中皆有口碑。可惜,没有博士学位,又没有时间准备论文,他的职业生涯一眼看得到头,最后选择辞职。与其说是选择离开,不如说是被迫离开。一个人是一群人的缩影。张医生的离开,不是个例,而是儿科的普遍现象。1正在消失的10万儿科医生年,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儿科医生总数仅有10万人,但我国0-14岁的儿童约有2.6亿。10万儿科医生要服务2.6亿儿童,一个医生要服务名。平均每8小时,一个医生要接诊60——80位患儿,甚至更多。所以深夜里的儿科,人比春运火车站还多。有人埋怨,医生只用3、5分钟就接诊一个患儿。但这样的速度,还有大批患儿光排队就要等上4小时。直到现在,儿科医生缺口不但没填补上,反而在不断扩大。年《中国儿童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年到年,3年时间,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人,占儿科医生总数的10.7%。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就是儿科医生待遇都很差,所以很多人毕业以后都不愿意干儿科医生。年轻的医学生,宁愿去内科、妇科,也不想来儿科。后果是,15年里,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人。每年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仅多人。一边是新增医生人数锐减,科室连人都招不满;一边则是儿科医生逐渐离开这个行业。2儿科医生消失之谜,你需要知道这3个真相(一)真相:治病救人的医生,随时都会丧命年,医院,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儿家属砍成重伤后,不治身亡,身中27刀,头部多达12刀。最让人不能释怀的是,被砍前,他刚刚结束了16个小时的夜班,忙的一夜没有睡觉。湖南邵东的王俊医生,只因没有停下手术为新到的患儿清创,就被家属围殴致死。不光自己的安全,有时连他们自己的至亲骨肉都难以保全。在湖南益阳,一位医护人员年仅10岁的孩子,在上学途中被患者家属尾随,捅了13刀。这一切,就因为他们是医生,就因为他们从事了这一行,挨打挨骂成为了常态。孩子喊声疼,父母就对医生拳脚相加;一针不见血,耳光就甩在了护士脸上……除却暴力伤医,猝死、抑郁症也正在围攻他们。43岁的郭庆源,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外科医生,但他的生命,却永远停在了年1月23日那天。事发当晚,他一共接诊了40个病人。43岁的赵变香医生,倒下的地方是病房。倒下的前一秒,她还在微笑着问询病人女儿:“你妈妈感觉怎么样?”因为人手不足,如果不加班加点,他们根本撑不起庞大的治疗量,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健康,换取患者的健康。(二)真相:与儿科医生的付出成反比的,是他们的工资水平据调查,有76%的儿科医生,工资在元以下,其中有一半人,工资不足0元。纪录片《生门》里展示,主治医生的工资条:工资条上写了个都是假的,其实每月只收到多块钱,实发元。顶着难以想象的压力,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到手的工资却连自己都养不活。40岁的朱月钮医生,年就已读完博士,年12月底才晋升副主任医生。这时候,很多和她同年龄的同行同事,早已是主任医师甚至已经是研究生导师了。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忙着诊治,天天待在病房,没有时间做科研写论文,评不上职称。评不上职称,待遇就涨不上去。(三)真相:大部分的儿科医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作为唯一一个有能力管着ICU的医生,朱月钮每天需要照顾十几床病人,这些病人,都还是孩子,却都是重症。肚子里长肿瘤、骨髓里长肿瘤、脑子里长肿瘤……朝不保夕。为了这些孩子,她忙到没时间喝水、吃饭、上厕所,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女儿。女儿腿受伤,不能上学,她能做的也只是把孩子安顿在值班室。女儿期末考试期间,她遇上一个仅10岁的突发心肌炎患者,医院坚守了个小时、整整四天半。想到家里无人关心的女儿,一贯强势的她也不禁崩溃痛哭:觉得自己的女儿很可怜,考试都没有人关心她,自女儿也十岁,才上四年级,也只有一次人生,却没法给她应有的陪伴。一头是病房里翻江倒海般的生死,一头是女儿一去不复返的童年,选哪个,怎么选?她没有选择的机会,因为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她能做的,就是给家里的阿姨打个电话,嘱托她给女儿多做点好吃的。她能为女儿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这不是朱医生的常态,而是所有儿科医生的常态。谈到女儿,医院马健医生忍不住落泪:很少有七八点以前能下班回家的,自己家女儿最黏的是爸爸跟外婆,因为自己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每天都是16个小时以上的工作,他们牺牲了健康、牺牲了休息时间,以至于连自己的孩子的成长都不能参与。付出这样大代价后获得的回报就是,少的可怜的工资、家人的不理解,患者的纠缠打骂甚至砍杀,连孩子都不放过。真实镜头下的儿科医生,熟悉又陌生。外界看来,它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但几乎没人去深入调查过他们真实的生存现状。刨除工资低、工作压力大、晋升难、猝死、医闹、暴力伤医……他们也在承受着许多来自生活的压力,白大褂下的他们,也是有家庭的普通人。一边忙着救人,一边想方设法保命,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世界。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34%的儿科医生在两年内有辞职计划,医院,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41%。当这批医生也离开后,等着我们的会是什么?3儿科医生大逃亡的背后,上千万家庭退无可退早在年的时候,就频频曝出,由于儿科医生紧缺,医院被迫取消儿科急诊夜诊(凌晨02:00-08:00)。去年1月份,一场全球肆虐的流感,医院里挤满了病患。然而,医生们纷纷累到病倒。医院的儿科,平均排队4小时;医院里,儿科医生一天接诊个患儿,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三倍,不少医生带病坚持;医院因为儿科医生全部病倒而导致儿科停诊……也是这时候,部分人才惊觉自己的孩子早已身处危险之中。石田衣良在《反自杀俱乐部》里说,人们往往会对别人的危险处境毫无察觉,只因为自己没有置身其中,所以感觉变得愚钝。这是人类的通病。在写这篇文章、查询儿科医生资料的时候,依然时不时就能看到这样愚蠢的言论:“我是一时情急就打了她(医生)一巴掌,但她收入那么高,也不至于就不干医生这一行了吧。”“就是说啊,医者仁心,他们不会辞职不干的。”“你没吃饭,关我屁事。”我不知道如何评说这一类人,他们最常用的伎俩就是,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道德。他们的言语,声声嘲讽,句句诛心,成了压垮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儿科医生大逃离的背后,将是万家庭退无可退。早前就有广州日报发布消息称,医院东院,21名儿科医生中,有4医院高薪挖走,月薪三万,还不用上夜班。因人手缺乏,被迫调整急诊接诊时间为07:45-23:00。一边是高薪、时间自由、受人尊重,一边是收入不高、加班严重、动辄被打被骂。不难想象,不久的将来,医院医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到那时,只会出现一种情况:愿意且能支付更多钱的家长,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而剩下的人,则只能在下半夜孩子生病的时候,守在急诊门口,掰着指头算还有多久医生才上班,医院才开门。暴力伤医—医生流失—医患关系加剧,这个恶性循环的闭环已经形成,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可以预见,儿童医疗已经到了寒冬,在寒冬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4结语在《人间世》里,有这么一个片段,抢救一个病危儿童、连一顿饭都没顾得上吃的朱月钮医生,因为对另一个患儿家属说话没有耐心,医院医务处和市民热线。花了大半天时间解释、写保证书、座谈后,家属同意和解,同时也提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你继续坚持在这里的?”朱医生的一段话,或许就是答案。她说:“人的一生,绝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在隐藏着忧伤、尴尬、伤痛、苟且,但我相信,医生这个职业,会比别的更容易找到人生存在感。”医者是暗夜里的提灯者,他们一心想为我们抵御黑暗,为何总有人试图打破那盏灯。寒冬之下,提灯者尚在坚持,而我们普通人能做且一定要做的,难道不是更多的善意与尊重?

————————

延伸阅读1:

外国的月亮不圆,我们欠对中国医生说声谢谢

不一

1

一位宁波姑娘小伊分享了自己在国外就医的经历:

她在美国读书时胆囊结石发作,先是去一家社区私人诊所做了B超,但至少要等2天才能拿到结果,她只能先配点止疼药控制。随着疼痛加重,3天后的晚上,她又去附近的医疗机构看急诊,却被告之至少要等7个小时才会有医生接诊。

5天后,她的B超结果还没拿到,忍不了的她到了另一家诊所花费美金加急做了B超,结果是需要手术治疗,医院预约手术,却再一次被告知预约专科医生至少要等4个月,手术费在4万-6万人民币之间,而且医保不能报销。

已经疼到崩溃的姑娘无法再等4个月,决定打飞的回国治疗。4月30日她坐飞机回国,医院的门诊,5月2日,就被送进手术室,半个小时的手术圆满结束,术后医生又实施了快速康复,6个小时候就可以下床活动。

手术后第3天,姑娘顺利出院。出院结账单费用不到1万元。

“相差太远了!”小伊感叹道:“医生给做的微创手术,技术不比美国差,医生、护士的诊疗、照顾也很专业周到。”

生活中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吐槽国内“看病贵、看病难”,埋怨指责医生冷血、不尽责、只看钱......

与此相医院奉上神坛——医生水平更高,看病效率更高,治疗环境更好,而且国外全民免费医疗.....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2

国外的月亮真的比国内大而圆吗?不见得!

alooooooooha:

有次跟朋友喝多了,回酒店的路上遇到警察,医院。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就答应了,去mrgncyroom躺了两小时,啥事都没干,一个月后账单美金,一个人哦……

秋秋不吃茄子:

在澳洲曾经大半夜12点上医院,在医院等到快凌晨四点依然没人理,又默默回去了。

佚名:

我堂兄上个月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他没有保险,在医院里呆了四天。然后这次住院总共消费.11美元,约合人民币75万元。

爷是小白免:

鄙人在美国晕倒,送急诊,等1小时,之后3小时自行复苏,账单刀。因为单位好,保险很好,最后刀结案。后续诊疗断断续续持续了3个月,跟医生见了3次,一般要等2个星期。

可以:

能够预约到已经不错了,至少也有一个已知的时间。医院做了检查,良性肿瘤,然后医生就让我回家等电话,我至医院的电话......回国暑假2个月,今天挂号,明天入院,后天手术,一周内出院,两周内痊愈,快的不是一点点。

泡了个泡泡_bubbl:

真实的故事:有个在美国留学的学姐,白天走在上学路上,突然觉得眼前一黑(低血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叫救护车。

国外看病没你想得那么美好,国内看病也没你说得那么糟糕。医院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却不该就此忽视所有医护人员的付出!

或许,我们都欠他们一句感谢!

3

他们在死亡的荆棘丛里拼尽全力,为病人杀出一条血路。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无法保证每一次抢救都能成功。

当生命在他们面前流逝时,他们的无力

一名男子心脏骤停,已无脉搏及自主呼吸,然而医生感、心痛感,甚至不比病人的亲人们少!只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擦干眼泪,争取打赢下一场与死神的争夺赛。

却没有放弃,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抢救,医护人员累计为患者胸外心脏按压约1次,从死神的手里抢回了患者。

▲轻描淡写间功德无量,强行涂改生死簿。

这位医生跟腱断裂,本该卧床休息的他绑上支具,单脚站立,做了两场手术。

▲一定很辛苦吧,可是他没有一句抱怨。

为了尽快给守护台上的患者输血,医生将两袋只有4度的血细胞抱在怀里。嘴里直念叨:“求求你,快点升温,快点升温,救命呢。”

▲血细胞只有4度,但救人的心却滚烫。

连续9个小时的手术,这个医生的脖子已经受不了,但手中的手术却不能停下,他果断要求旁边的人给他打一针封闭,坚持到手术结束。

▲拿起手术刀,就不会允许自己倒下。

一天完成了18台手术的他,太累了,直接在地上睡着了。他曾经被查出胃癌,手术后化疗一结束,在化疗反应还没完全消失的情况下,他又重新站在了手术台上。

▲他还是舍不得在意的岗位,不忍看到病人那一双绝望而又渴望的眼睛。

一名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胃痉挛突然发作。他强忍着剧烈疼痛,坚持完成手术最关键步骤。走下手术台后,医生直接倒在地上吸氧,差点休克。

▲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就算再疼也要把手术完成,是我应尽的职责。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医院大门外的坝子头搭起临时手术台,抢救伤者。忙碌一宿的医护人员,席地而睡,短暂休息,很快又将投入新一轮的救援。

▲冲在守护群众生命的第一线,是职责更是本能。

晚上突然接到手术的通知,作为父亲的医生给熟睡的女儿留下了这张纸条,医院。

▲既然选择医生这条路,就注定风雨兼程。

4

医者仁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一位医生的朋友圈,她拍下肿胀的“大象脚”自嘲,却感动了整个朋友圈……

▲他们比你想得,付出的要多。

一位医生拿着盒饭站在病房外吃午餐,眼睛一直透过玻璃守着病人。

▲你斥责他冷血,可曾看到他为病人默默付出了许多许多。

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骨折要手术,老人坐不住,腿也疼。医生便“抱着”老人实施麻醉,并安慰道:“别害怕,有我呢,你放心吧。”怕老人冷,还给他盖上了被子。

▲别怕,有我在,什么都不用担心。

一位孩子被啄伤眼球,很多人以为没治了,但这位眼科医生却认为还存在一线希望,坚持手术。手术顺利完成,而且术后治疗效果比预期好,知道这个消息的医生喜极而泣。

▲所谓奇迹,不过是有人不肯放弃。

一位护士在看到下雪后,拍下了小视频,和住在重症监护室75岁的奶奶分享。护士不知道这个小举动却让老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老人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我要坚强的活下去。”

▲你那发自内心真诚的关怀,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给别人带来无限光明。

 

3岁的孩子因为全身麻醉还没完全清醒,哭闹不休。旁边的护士将她搂在怀里,轻声安慰,直到孩子安静下来。

▲医院是冰冷的,但此刻又是如此温暖。

孩子情况危急,但家里连一天药费都筹不够。父亲没办法打算带孩子回老家,就在他们准备登上返程火车时,医院打来“把孩子带回来吧,钱我们来筹。”

▲他们的内心比谁都柔软善良。

当你盛赞国外医护关系多么和谐前,当你怒斥国内医生技术差、没有人情味前,不妨想想自己是否对他们有过耐心和包容。

5

医生和病人之间从来不该是对立的。

“手术风险很大,我们愿意承担,请您放心给我爸爸做手术,我们用最真诚的心相信您。”一位医生手术前,收到了这样一封来自家属的信。

▲医学是冰冷的,死亡更是冰冷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为这些冰冷赋予人性的温暖。

患者突发躁狂,拔掉引流管冲出病房,很多医生、护士、家属都拦不住,主治医生一到,立刻上前拥抱住他,病人马上就安静了。

▲患者最信任的本该是医生,多么希望医患关系能够定格在这一刻。

一位病人手术上台前写给家人的字条,看完感觉心里暖暖。

▲那天所有医生护士的内心,都觉得很暖,很暖。

医院住了8年,最终因重症肺炎病故。老人的子女料理完后事,医院向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三躬,医生们立刻还以鞠躬礼。

▲医生,谢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一位患者留下遗嘱,感谢曾经救治过自己的医生,医生看到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医患之间本应没有矛盾,医患是同盟。共同的敌人应当是疾病,什么时候这种关系变了呢?

对国内医生,人们有误解,有偏见。可对那些整日忙碌,为每一个生命与死神搏斗的人,值得我们说一声:“对不起,谢谢你!”

————————

延伸阅读2:

垃圾人定律

1

他们就是垃圾

将戾气随意倾倒

曾有一个新闻。

28岁的女孩,医院看望生病的外婆。

到了住院部楼下,他们不小心碰到一名醉汉,对方竟劈头盖脸进行辱骂,言语不堪入耳。

女孩一下就怒了,和醉汉理论起来。谁知醉汉突然抽出刀子,冲着女孩心脏连捅两刀,然后追着未婚夫一路砍杀,致其腿部多处刀伤。

虽然警察及时赶到,制服了醉汉,但还是没能挽回女孩的生命。短短几分钟,这对情侣一死一伤,据说两人刚拍完婚纱照,即将结婚……

几句争执,从此阴阳永隔,让人不胜唏嘘。

的确。这个世界上,有些人真的很恐怖,他们就是垃圾,将戾气随意倾倒,甚至以命相逼。就像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

2

垃圾人定律

不要和疯狗互咬

大卫·波莱写过一本书,叫《垃圾车法则》。

他说,有的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悔、愤怒、失望的情绪。

随着垃圾越堆越高,就需要找地方倾倒,释放出来。他们会逮着一切机会,到处碰瓷、找茬、泄愤。如果你给他们机会,垃圾就会全部倾倒在你身上。

台湾的陈女士,到火锅店吃饭,转身的时候,头发不小心碰到了隔壁桌一名中年男子的手肘。

男子瞬间怒了,大声斥责不讲卫生。陈女士立即道歉,该男子却不依不饶,骂个不停。

陈女士终于忍不住,回骂了几句,言语有些激烈。没想到,该男子竟当场暴走,端起煮沸的火锅向陈女士的脸泼了过去。

店里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给陈女士冰敷,并叫来了救护车。但已经无补于事,经过医生检查,陈女士的脸被严重烫伤,到了近乎毁容的程度。

……

总有一些垃圾人,你与他萍水相逢,他却视你不共戴天。他们像疯狗一样,逮谁咬谁。

陈女士的遭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你遇到疯狗,请第一时间远离,不要动怒,更不要趴下去和它互咬。

要知道,狗咬了你,它是狗,你咬了它,它还是狗。更何况,你把自己从人降格成狗,但你咬得过疯狗吗?

有时候,不纠缠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中国有句老话,叫惹不起,但躲得起。当你遇到垃圾人,远离,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3

谨慎提防

4种常见的“垃圾人”

(一)心理扭曲的“朋友”

看过莫言一篇文章。

有一次,莫言请人吃烤鸭。大家都酒足饭饱后,桌子上还剩下许多。莫言心想,多可惜啊,那些大葱、大酱、洁白的薄饼,香酥的鸭肉,都是好东西,浪费了是要遭天谴的。

于是莫言就继续吃。这时,有人开口了:“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莫言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好像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人又说:“你们说他饭量怎么会这么大?他为什么能吃那么多?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

莫言回老家后,委屈地将这件事说给母亲听。母亲让他以后再去吃宴席前,先喝上两碗稀饭,再吃上两个馒头。回到北京后,莫言就按母亲所说,去吃宴席前先垫饱了肚子。

在宴席上,他吃得慢条斯理、温良恭俭让。结果一人却说:“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还讽刺他做人不够本色。

生活中,永远有一些心理扭曲的人,总莫名其妙地诋毁你、伤害你。如果你都去计较、和对方纠缠,那只会筋疲力尽,生活变成一地鸡毛。

就像作家李尚龙所说:“永远不用和不属于自己的一类人过多解释,那纯粹是浪费时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层次不同的人,无需沟通。

(二)负能量爆棚的同事

前同事K哥,是典型的负能量垃圾人。

他对公司的年轻人非常“热心”,总是劝诫他们:“我们做员工,没必要这么卖命,做得多错得多!钱是老板的,赚再多也不会分给我们。而且现在行业环境不好,再努力也没有太大前途,何必搞得自己那么辛苦。”

有一次,K哥迟到2个小时,财务按规定扣了他一百元工资。K哥很不高兴:“我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迟到早退,不就迟了一点嘛,居然跟老臣子斤斤计较,心凉啊!”

我劝他想开点,他叹了口气,说:“唉,一天到晚写报告、改报告,简直浪费我时间,这破公司不呆也罢!”但在领导面前,K哥依旧像条哈巴狗一样,点头哈腰,鞍前马后。领导一走,他又开始吐槽公司种种弊端。

只要有他的场合,谣言就从未停止过。

来了一个新经理,他就开始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小心点啊,听说部门至少一半的人要被炒鱿鱼,我们这些老臣子也没有晋升的机会咯!一些职场新人信以为真,搞得人心惶惶。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职场负面人,他们通常有多年工作经验,却毫无进步,徘徊在公司底层。动辄以老资格自称,向年轻员工灌输职场人际纠葛和负面信息。主要思想就是,世界很黑暗,再努力也没有意义。

心理学有个术语,叫“达克效应”,指的是那些能力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的人,反而更自我感觉良好、喜欢自以为是。

他们深陷泥潭无法自拔,还妄图把努力的人拉下水,潜移默化去影响别人。每当你想要努力改变的时候,他总会在你耳边挖苦,说一些负面的信息显示自己的远见,而你的决定多么的无知。

这种垃圾人虽不致命,但长期与其相处,足以拖垮你的斗志,摧毁你的梦想。毕竟身边垃圾人越多,你离成为垃圾人也不远了。

(三)心理变态的恋人

前段时间,芜湖发生了一出惨剧。

一男子开车把一辆红色路虎逼停,然后迅速上车,点燃身上淋好的汽油,把驾车女子紧紧抱住,与她同归于尽。

几秒钟之内,车子燃起了熊熊大火。警察到达现场的时候,两人被烧得面目全非,早已没有了生命体征。后经调查,两人曾经是情侣关系,这是一场情感纠纷引起的情杀。

分手后,男子经常尾随、纠缠要求和好,对方拒绝后,竟产生同归于尽的念头。可以肯定的是,从撞车、点燃汽油到双双身亡,男子明显有计划有预谋。

不惜搭上自己性命去报复前任,这个男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端性人格”。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常常表现为偏执,冲动,暴怒,控制欲强,甚至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特别极端的行为。

蒋方舟在《圆桌派》上说过:性格比较极端的人,他们在失控,或者超速的时候,他自己是意识不到的,我觉得这种人就是非常危险的。

在美国的时候,她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年,她认识了一个男生,后来聊不来就把他拉黑了。可谁知这一举动,换来了对方无止境的纠缠。

每天早晚,分别给她打3个电话,还不停发短信问,“为什么要拉黑我,这不公平,你要给我一个解释。”这一纠缠就是半年,严重骚扰了她的正常生活。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感情并不能强求,合则来不合则散。如果严重越过了边界,这类人却浑然不知。这种心理变态的垃圾人,内心是扭曲的,他们把爱变成了一种伤害。

为了安全,一定要尽早识别,及早远离。

4

快乐的生活

绝不让“垃圾人”接管

在我看来,垃圾人就像街上的一坨狗屎,如果你不小心踩了上去,要做的是赶紧擦掉它,不要让他们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一定要尽快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重新专注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人生短暂,实在没必要在垃圾人身上浪费心思和精力。

(一)懂得自己消化情绪

要想远离垃圾人,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一个本身心中纠结的人,很难抵制外在垃圾的侵袭。

当你遭遇别人“扔垃圾”时,冷静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s-hn.com/jbby/12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脊髓炎疾病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