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第14卷 短篇报告
腓浅血管较细,筋膜瓣转移时,血管蒂稍微受压、扭曲都可能造成组织瓣血供障碍,影响成活,故游离血管蒂时,尽量多携带一些肌间隔组织或皮下组织
修稿日期:1997-09-30
1.2 手术方法
1990年,我们通过14侧成人小腿标本及一条截肢腿的应用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小腿前外侧岛状筋膜瓣,治疗了胫骨慢性骨髓炎5例术后获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术时可将腓浅神经从血管蒂及筋膜瓣内解剖出来,保留于原位,以免引起足背皮肤感觉障碍
作者:丰德宽 谢焕福 陈鹏云 冯殿生 王涛 李储忠
彻底切除瘢痕组织及窦道,胫骨开窗,刮除骨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及死骨,清洗及浸泡创面设计以小腿前外侧肌间隔为轴的筋膜瓣,中央留一梭形皮肤,作监测皮瓣用,且可同时修复受区皮肤缺损然后在筋膜瓣设计线切开皮下组织,在深筋膜下向腓浅血管方向潜行分离,并在筋膜瓣游离侧切断腓浅动、静脉掀起筋膜瓣向蒂部游离,形成以腓浅血管及部分皮下组织或肌间隔组织为蒂的岛状筋膜瓣筋膜瓣填充骨窗,修复创面
2.2 手术要点
2 讨论
1.3 结果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8~45岁病损部位:胫骨上段1例,胫骨中、下段各2例病灶清除后骨窗长4~6 cm应用顺行岛状筋膜瓣2例,逆行岛状筋膜瓣3例
本组术后监测皮瓣血运好,创面ⅰ期愈合4例,ⅱ期愈合1例4例随访6个月~5年,慢性骨髓炎未见复发
小腿前外侧岛状筋膜瓣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以足背动脉为蒂的伸趾短肌肌皮瓣,一是须牺牲胫前动脉,二是供区游离植皮处易磨损破溃,很难为患者接受比目鱼肌肌瓣逆行翻转填充死胫,由于局部需游离植皮,手术操作复杂,术后护理也比较困难而且,肌瓣切取后对患足跖屈功能也有一定影响,临床应用有一定缺点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是临床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组织瓣,但仅用于胫骨上段相比之下,小腿前外侧筋膜瓣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无需切取肌肉,不牺牲主要动脉,对供区功能无影响由于腓浅血管位置表浅,筋膜瓣切取及血管蒂游离均比较简便,并可以根据创面需要,筋膜瓣上携带适量皮肤,同时修复皮肤缺损,而且转移灵活,可以治疗胫骨任何地方的慢性骨髓炎
2.1 应用价值
单位:丰德宽(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潍坊,);谢焕福(潍坊市西城医院);陈鹏云(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潍坊,);冯殿生(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潍坊,);王涛(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潍坊,);李储忠(潍坊市市立医院骨科(山东潍坊,)
1.1 一般资料
收稿日期:1997-05-20
与小腿其它组织瓣相比,腓浅血管较细,筋膜瓣血供较差,抗感染能力较弱,故术时应重视引流条的应用,时间应适当延长,直到局部渗出较少时方可拔除,以减少局部感染及筋膜瓣坏死的机会,这一过程一般需3~5天
该手术最佳的治疗时期为慢性骨髓炎基本稳定、病变部位比较干净时进行患者在手[详细]
脊髓炎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疾病,所以,及时预防和治疗脊髓炎的方法是大[详细]
该手术最佳的治疗时期为慢性骨髓炎基本稳定、病变部位比较干净时进行患者在手[详细]